鲁道夫怎么培养 如何与内向的孩子沟通?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849 阅读

鲁道夫怎么培养

如何与内向的孩子沟通?

如何与内向的孩子沟通?

我在儿子四岁时就离婚了,儿子也非常内向。我每天接送上幼儿园都一路教他要招呼人。可无论我怎么努力,他都不招呼人,即使迫于我的压力招呼了,也是脸转到一边,不情不愿的。威逼利诱,我什么方法都用了,可是没一点效果。后来我就整天逗他吵架,故意惹他生气,逗他多说话,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比如他要求我什么,以前他都是说的吞吞吐吐,要不就是不停叫妈妈让我去猜,我总会猜到的。为了让他要懂得需要什么,就得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就装着不懂,非得等他说出来,我才满足他。平时多鼓励,学校老师也沟通一下,多点他回答问题,错了别批他,对了多给他些掌声。生活中放大他的优点,缩小他的不足,增加他的自信!渐渐地,他就好多了。再大点我就送他去学街舞,一年后那简直变了一个人!直到现在快十四周岁了,完全没有一点青春期男孩叛逆的苗头,每天进门就是妈妈:今天我又怎样,今天哪个同学又怎样(哪个好朋友身理发生了变化都要说)。每晚睡前给我端一杯开水放床头,有时抱抱我,有时逗逗我,给我关灯后他再回房睡。

孩子做错事应该批评,还有该如何引导呢?

【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观点(19):
这位朋友好,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看到孩子犯错误,确实很恼火。尤其是对孩子一通大道理,等批评完了回头一看,孩子可能还在原地踏步,更是气血上涌。我家以前也常发生,感同身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著作《孩子.挑战》中说: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又该如何面对“做错事”这个有点棘手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抽丝剥茧”,一步一步的分析下这件“有娃家庭”里经常会发生的事:
我们先琢磨一下,“错事”是怎么来的?(我们把问题的发生地,先都聚焦在家庭里,再以此来延伸到家庭以外的事情。)请看下我总结的五个原因:
原因之一:孩子缺少必要的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办砸一些事情或者弄坏一些东西,但大多数时候,他不是故意的,可能是因为能力不够。比如说,小孩子从餐桌上想拿一个碗,结果因为个子低,把餐桌上其他的碗带到了地上摔碎了。这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看到,孩子在努力想独自做成一件事,是他的身高限制了他。等他再大一点后,这种事就很少发生了。
原因之二:孩子是与大人陷入了权力斗争。你管不了我,我要说了算或者不能让你对我指手画脚(尤其是青春期孩子)
“顶嘴”是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你凭什么管我,我就不。
比如说,孩子到了晚上就是不睡觉,来回走动或玩这干那。这时候,你如果要求他睡觉,他通常会顶撞你:你都不睡,还来管我?孩子这是在向家长显示,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也有权力这么做。
面对寻求权力的孩子,不能用强迫的方法,否则就是和他在争夺权力,这样只会让争夺愈演愈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当意识到自己开始命令或者要求孩子做一件事而孩子表示不愿做的时候,要立即退出争斗,并且承认我是想让你听我的了,现在我们先冷静一会儿然后再来处理这个问题。
原因之三:孩子如果明知故犯,那可能就是一种报复行为。
当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时,如果感到对方伤害了自己,他会用一种报复式的行为来掩盖自己的弱小,没能力。比如他可能会发脾气,可能会把东西使劲儿往地上摔,还可能说出一些类似“我恨你”这样很伤人的话。这种行为的背后藏着一个受到伤害的孩子,在那个当下他没有感受到爱,那他能做的就是让你也感到受伤害。
这时候,需要的是认可他的感受,想办法修复关系。否则就会陷入到“报复的循环”中。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指出最讨人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原因之四:父母眼里的错,不一定是孩子眼里的错,这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还记得我们学生时代背过的古诗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换成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得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见解。时常问问自己:这件事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做?
原因之五:父母眼里的孩子犯错其实只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这种现象在我们家也常遇到,比如今天家里饭做得比较晚,孩子饿了就找零食吃,后来真正开饭了,他又不吃了或者吃几口就跑去玩了。这个时候吃零食是因为他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啊。这能怪孩子吗?
分析到这里,或许有些家长朋友会意识到,看来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中,也有我们家长的原因,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确实是如此,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家庭这个关系相互交融的环境里。
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一点,那下面的建议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先改变自己的行为,然后就可以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那如何解决问题呢?
我在以前的讲课过程中,曾总结过一个六步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倾听——共情——禁用“不”字语言——连接情感——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和孩子站在一起。
下面,还是老习惯,我们用讲故事来说方法:
场景:孩子不写作业,发脾气,把作业本撕烂了,还不认错。
第一步:倾听孩子。听他说,听他充分表达他的怒气和怨气。做父母的要“禁言”。
第二步:共情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我理解你现在很不开心。哦,儿子,我看到你现在很生气。
第三步:不要用“不”语言——就是不用要否定词说话。用否定词说话,孩子听起来就是在拒绝他,在限制他。比如说,你不能这样不写作业,更不能把作业本撕了,这里面就用了两个“不”字。
第四步:和孩子做情感连接。用孩子认可的方式,能让他感受到爱的方式,比如抱抱他、跟他聊聊天、吃点好东西等等。我们和孩子之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是家庭教育的开始。孩子的感觉好了,他才能做的好。
第五步:用一种新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启发式问题。和孩子探讨他不写作业还把本子撕了,会带来什么后果,问他当时你想要什么?你对这件事是什么感觉?你对解决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你在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这样和孩子说话,是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怎么解决问题上,引导他思考这件事对他自己的影响。
当我们试着用启发式问题和孩子说话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的回答跟你的期望不符时,不要试图把他的回答往你的期望上引,这样启发式的问题才有效果,否则如果被孩子发现了,他会认为:你这是在给他“下套”。
第六步:我们和孩子站在一起,搞定问题。如果我们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来搞定孩子,那结果肯定是鸡飞狗跳。
当我们满怀期望的使用新方法时,有一点要提醒大家:
孩子会试探我们是不是真的改变了原先对他的方式,所以,事情的发展会有波折,在变好之前有可能还会变坏,事情会有反复。这时候,我们要坚信我们的新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不能半途而废又走回老路上去。
六步法走完了,我想做个总结,遇到孩子犯错误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个心态、换个思路来面对它。
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回想一下,我们自己不就是在错误中磕磕绊绊的慢慢长大了吗?现在,用我们的行动示范给孩子,犯错误不可怕,不用回避问题,也不要因为犯了错误就生气或者指责自己,要把犯错误看成是一次新的学习机会。好,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希望家长、老师朋友们和我们的孩子都能在“错误中受益”。
最后,我想把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常说的一句话,再次分享给大家:
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的越多,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行为就能更有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就会有更多的了解。——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找出一个有温度的“思考”,一个有“深度”的答案。
请持续【关注】我,感谢!